长期以来
高龄被视为手术治疗的重大挑战之一
因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器官功能衰退等复杂情况
手术风险极高
90岁的魏奶奶(化名)
是一位患直肠癌
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等
多种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
她从未想过
在经历一场大手术后
自己还能重新挺直腰杆拥抱生活
魏奶奶入院前3个月前逐渐出现食欲减退、吃不下饭,并出现间断腹痛、便血、体重下降伴有消瘦的情况,家人带她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竟是直肠癌,考虑到魏奶奶年龄大,身体机能和器官功能都逐渐衰退,如果选择保守治疗,老人身体情况可能因出血、纳差、消耗导致进一步恶化。如果选择手术治疗,手术的风险同样如“走钢丝”一般。外院医师强烈建议转院进一步治疗。
患者家属再三考虑并经朋友介绍,毅然选择来我院普通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皇甫医生,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想试试,不能让老人那么痛苦,我们相信你!”面对家属的情真意切的信任,普通外科主任皇甫深强迅速组织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重症等科室进行多学科MDT会诊,商讨手术方案。最终决定为患者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并对术中如何维持患者血压稳定、术后如何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等情况展开细致讨论。
手术当天,皇甫深强通过几个仅1cm左右的切口,为患者进行手术。腹腔镜镜头下,他的操作稳、准、轻,避开盆腔复杂的血管和神经,精准切除肿瘤并完成了肠道吻合。与此同时,麻醉团队全程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实时调整用药,确保手术过程中老人的身体状况始终稳定。2小时,手术顺利结束,术中出血仅不到50ml。
术后,魏奶奶转入心血管重症。这里的医护团队早已备好“专属方案”:根据心率变化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用精细化护理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营养科医师也为患者定制高蛋白餐食促进伤口愈合……从心电监护仪上的波动到每一次翻身拍背,医护人员的细致如同“春雨润田”,让魏奶奶的身体一天天好转。围手术期没有出现明显疼痛,未出现感染、心衰等并发症。
在术后第3天
魏奶奶已经可以自主进食
术后第6天
可以自主下床活动
术后第13天
恢复良好的魏奶奶康复出院
“真没想到我能恢复得这么快!这还得感谢你们医护人员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出院那天,魏奶奶握着皇甫深强的手,眼里满是感激。
普通外科医护团队本着为患者负责的态度,从术前方案制定到术后精心护理,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只为守护患者生命健康。这场跨越年龄与疾病的“战役”,不仅展现了普通外科的技术实力,更彰显了多学科协作的力量——当不同科室的专业知识如同“齿轮”般精准咬合,就能为患者撑起一片生命的晴空。
科普时间
肠癌,又称结直肠癌,是源于结肠或直肠黏膜的恶性肿瘤,作为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近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肠癌在发病早期往往缺乏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进展,一些具有提示意义的早期预警信号会逐步显现,需引起高度警惕。
早期肠癌的典型症状与预警信号
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排便频率出现异常,比如持续两周以上的腹泻或便秘;大便形状发生明显变化,如变细、变扁,甚至表面出现沟槽;同时可能伴有排便不尽的感觉。
便血:粪便中带血,颜色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黑色。需特别注意与痔疮引起的出血相鉴别,避免因误判而延误诊治。
腹痛或腹部不适:常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的腹部隐痛、胀痛或不适感,疼痛部位可能不固定。
体重减轻:在没有刻意节食、增加运动量等情况下,短时间内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明显下降。
贫血与乏力:由于肿瘤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
肠道梗阻症状(多为晚期表现):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阻塞肠腔时,会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