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网站!
疫情期间,如何缓解焦虑抑郁状态?
作者:李晓晖来源:神经内科二病区发布时间:2022-11-10 09:04:31浏览:3063

  前不久,49岁的张女士来到我院神经内科二病区门诊,她自诉“坐卧不安、情绪不稳、易激惹伴失眠1月余”,主任医师李晓晖详细询问其病史后,为她进行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均达到60分以上(结论:中度焦虑抑郁),在宽慰张女士后,遂给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缓解,症状完全消失后,特意打电话表示感谢。

  李晓晖告诉小编:疫情发生以来,尤其是近期严格管控期间,神经内科门诊每天都会接诊一些头晕、头痛、失眠、心慌、胸闷的患者,甚至有些患者反复拨打120急救电话来医院就诊,症状却始终缓解不明显,经过医生详细的病史采集以及适当的评估检查,发现很多患者都是焦虑抑郁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管控期间我们又如何自我调整,缓解压力呢? 

  李晓晖说道,在疫情管控期间,很多人的工作停滞了、旅游计划搁浅了、正常的走亲探友取消了、孩子们上学改成线上了等,这一系列的变化,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弥漫着焦虑、担心和慌恐的情绪。家庭内部的心理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家庭成员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慌的负面情绪,有些家庭中成员之间的沟通出现了矛盾。原本对老人的关心,对孩子的爱护,却常常以不开心甚至是争吵结束;明明想和和睦睦共抗疫情的,却三句话不到,就不欢而散。“焦虑、抑郁、不安、恐惧、失眠”还可能会产生过激反应,比如:烦躁、易怒甚至对抗、冲动行为等。

  实际上这些都是人们面对应激情况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临床医生称之为焦虑抑郁状态,又称焦虑性神经症,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1]。

  研究证实,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亲人丧失、婚姻关系较差、失业、精神创伤(尤其是早年精神创伤)、严重躯体疾病等多个严重不良的生活事件可能共同影响焦虑抑郁症的发生,显著增加成年期抑郁障碍的发病风险。当前的疫情管控无疑是焦虑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

我们又如何自我调整,缓解压力呢?

  首先是要维持自身情绪稳定和积极心态[3]。长时间不出门,出现紧张、焦虑、烦躁情绪是很正常的,让自己静下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还要行动起来,烦躁来了,就立刻在家里走一走、静坐一会、听听音乐,用各种方式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沉浸在要做的事情中,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如果什么都不想做,冥想也可以;如果冥想也不行,那就追剧、刷短视频等,干自己爱干的事,便能转移注意力。

  当然,疫情之下,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而且也是需要的,这帮助我们做好必要的防护工作,但是焦虑一旦过度,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出现有害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信念、平和的心态将能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可以有效抵抗病毒的侵害。面对危险的疫情发展,我们要经常做出积极的自我暗示,给自己灌注希望,提升心理韧性,并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我们要积极保持家庭正常生活节奏,理性关注疫情,不信谣不传谣,多关注积极正面的信息。总之,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日常的生活与工作。

  在家中,对待老年人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避免影响到其身心健康。因为老年人的时间平时是比较宽松的,现在要长时间的待在家里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和恐慌的心理。所以,面对老年人一定要耐心地介绍疫情的严重性与防护信息,与老年人一起多看官方新闻,不要轻信谣言与小道消息。老年人的身体抵抗力较年轻人差,一定要注重老年人的卫生习惯,要勤洗手、多通风,有特殊疾病的老年人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继续服药或就医。尽量不出门或少出门,减少感染风险,在家可以进行一下太极拳或八段锦之类的活动锻炼,如果需要外出,要选择宽阔的地方,避免人员接触。多与老年人聊天,保持其良好的情绪状态,互相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少指责、少生气。

  对待孩子,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做好心理疏导,稳定孩子们的情绪、对孩子展开积极的教育。如果孩子在疫情面前感到害怕和焦虑,要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要用合适的沟通技巧,鼓励孩子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利用这样的机会,教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帮助孩子的心理成长。

  李晓晖讲到,焦虑抑郁状态是一个正常的情绪反应,一般情况下通过自我调整就可以得到缓解。如果焦虑、抑郁等情绪已经达到了严重困扰的程度,或原来一些患者的病情有一些波动,建议通过互联网在线诊疗方式,或者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及时寻医就诊。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在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周边人,让家庭和社会平稳度过疫情的艰难时期。

参考文献:

1.《伴焦虑痛苦特征抑郁症的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1

2.《焦虑障碍的诊断和治疗》2015

3.《临床护理研究与实践》2019